
(Benny作品:遇見蒙德里安─材料的轉化與演譯)
這是Benny上上禮拜在HAHA創學完成的作品,材料是壓克力板與木條,運用的設計概念是來自抽象藝術家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與
康丁斯基。
七月的時候我曾跟大家報告了兩兄弟去上了一個很有趣的藝術課程,不過因為當時是在美國寫的,英文不好沒辦法多介紹,這幾天看到新的體驗課又開始了,忍不住還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剛開始,我只是想替兩兄弟找一個可以動手做的art class。Benny在學校的美勞課上得不到滿足,他愛操作,但是那些捏黏土貼不織布或是畫畫的方式並不太吸引他,Jona則是缺少立體空間與物件操作的訓練,因為有個太能幹的哥哥的關係吧!所以,當我知道弟妹的工作室周末會借給一個老師敎小朋友做東做西的時候,就很高興的去上了免費的體驗課,成了HAHA創學的第一批學生。
HAHA的開始,其實是來自一個不想蓋房子的建築系高材生。雖然第一名自建築系畢業,卻一心只想敎小朋友玩美術,這可把他的老師氣壞了,老師(正是Peggy的弟妹)把這個學生叫來準備好好開導一番,卻被學生的想法給說服了,學生說:「好的設計要有好的業主欣賞,我們努力的做出一流的設計,可是,台灣有設計感的業主在哪裡呢?」培養懂得欣賞的業主也是很重要的吧?而且年紀越小越好捏塑呀!
好,對,於是,弟妹跟他的學生開出一個條件:那麼就不要只是跟一般美術教室一樣,把你的建築設計底子好好運用一下,你要做的應該是培養孩子CQ的能力。
CQ?弟妹舉了遠見雜誌的一篇文章標題:高感度人才。她說:「所謂的高感度, 意指具有高於標準值的敏感度, 能感知環境中有限的資源或細微的線索, 並且較能適應艱困或未知的狀態, 簡單比喻, 就好像高感度底片, 能克服光線微弱或運動狀態的攝影; 所以"高感度人才" 意味者具備3Q (IQ+EQ+CQ), 是一種同時具有" 智慧/知識學習力+情緒控制力+文化適應力/創造力" 特質的人才.」(摘自HAHA部落格文章:
未來的高感度人才)
的確,設計人不論是天生或是經過訓練,總是比一般人對生活環境週遭的事物有較強的敏銳度,而這個敏銳度正是創意的來源,創意,在現今的社會裡更早已不是藝術領域的專業,科技醫學教育商業,乃至於日常生活,有創意,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有在山窮水盡時看見柳暗花明的眼界,就有在混沌中安於一株小草之美的柔軟,這是何其重要的一項能力!
當我聽到弟妹的這一番話,心中有著莫大的震撼,也有深深的認同感。打從Benny與Jona小時候,我對他們的教育的唯一方向也就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知識的,情緒的,或是生活上的,我不在乎他們的成績高低,但是卻很注意他們遇到問題能不能想辦法解決。只是,我一向從操作與知識的建立著手,從來沒想過創意的訓練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

從設計跨到兒童教育(後來黃老師真的去考了師大教育研究所),3個多月下來,我看到黃老師對這個課程的用心,孩子們也都樂此不疲,每個週六盡情的享受老師丟給他們的腦力激盪,從整個環境的營造、工具的準備、材料的選擇、課後的評量表、老師與學生的比例,到校外教學的安排(沒錯,他們帶這群小小孩去觀察城市、紀錄城市),甚至還有了一場
成果發表會。我發現自己常常跟老師說:「這,會不會太奢侈點?」

此外,不知道是不是建築系的訓練使然,黃老師給的材料很....不一樣,除了蠟筆、彩色筆、壓克力顏料、木頭染料之外,塑膠軟管、木料、拼裝地毯、磁磚、泡棉、投影片、壓克力板、鋁片、銅片....還有一些我根本不知是什麼名稱的材料(其實連媽媽自己都好想玩!),每個上課的小朋友都有一個自己的工具箱,當我聽到兩兄弟眉飛色舞的跟我敘述如何用烤爐烤軟壓克力,如何用鑽孔機打洞、如何用線鋸鋸木棒的時候,真的有點嚇到!不過這也是為什麼HAHA一堂課頂多6位小朋友,可是卻要3位老師協助的原因。不僅動手,每堂課其實都隱含著一個設計概念,或是藝術理論,老師從幻燈片或故事引起動機,再引導孩子完成任務,看著這些小不點專注的操弄工具,思考要如何安排眼前的材料,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好似他們都變大了!

我記得有一堂課,老師先放幾張物體局部的幻燈片讓小朋友猜,等答案揭曉之後,進一步要求小朋友憑記憶畫下樣子,然後用拿到的材料把那樣東西做出來,那堂課我一邊協助小Jo,一邊瞥見Benny埋頭苦幹他的電風扇,專注到你幾乎都可以看見他腦袋裏跑馬燈似的轉著,整整90分鐘,下了課一進車子裡,話也沒得說,「碰」一聲倒頭就睡,「過癮!」後來他是這麼跟我說的。

如果你要問我上了這些課,孩子有什麼進步沒有?我實在沒辦法回答,因為這樣的種子埋下去之後,何時要開花結果?結在哪裡?並沒有人知道,我想會將孩子送去那裡的家長其實注重的也是養分的灌溉,而不在乎量化的結果。現在我最大的心願是有人願意跟我一起去約堂課,讓我也能玩玩那些課程,只要3個人就可以了,如果有看了這篇文章想體驗看看的朋友,麻煩幫幫忙來通知ㄧ聲啊!
HAHA的體驗課是免費的,最近一堂課是這個週日(10月14日)下午,詳細時間及地點請看他們的
部落格,我強烈建議有興趣的朋友留下來跟小朋友一起上,會更了解老師的想法與做法,部落格裡有幾篇文章大家可以點閱看看,
未來的高感度人才,
創意就是讓孩子有最大的自主權,
孩子, 希望你享受自己的創意